昨晚的英超焦点战中,曼城与利物浦的强强对话以2-2的比分收场,但赛后舆论的焦点并非进球如潮的精彩场面,而是裁判组和VAR(视频助理裁判)的多次争议判罚,比赛中,一次疑似点球未判、一次越位进球被取消,以及补时阶段的犯规尺度争议,让双方球迷和名宿纷纷发声,甚至引发了对VAR系统公正性的新一轮质疑。
争议瞬间回顾
第34分钟:禁区混战,点球疑云
比赛上半场,曼城前锋哈兰德在禁区内与利物浦后卫范戴克拼抢时倒地,主裁判迈克尔·奥利弗未予理会,VAR介入后仍维持原判,慢镜头显示,范戴克的脚确实碰到了哈兰德的支撑腿,但裁判认为接触不足以构成点球,这一判罚引发曼城主帅瓜迪奥拉的暴怒,他在场边挥臂抗议,赛后更直言:“VAR的存在是为了减少错误,但今天它反而成了错误的保护伞。”
利物浦名宿卡拉格在社交媒体上反驳:“哈兰德倒地动作夸张,VAR不介入是正确的。”但前英超裁判马克·克拉滕伯格在专栏中分析称:“按照本赛季的判罚尺度,这种接触通常会被判点球,VAR的‘不干预’令人困惑。”
第62分钟:毫米级越位,进球无效
下半场,利物浦由萨拉赫打入一球,但VAR划线显示,传球瞬间接球的若塔肩膀超出曼城最后一名防守球员几厘米,进球被判无效,这一“体毛级越位”再次点燃争议,利物浦主帅克洛普赛后讽刺道:“我们花5分钟等待VAR画线,最后发现差距不到一根头发丝的距离,足球的魅力正在被技术扼杀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英超本赛季已多次因类似判罚引发不满,球迷调侃称:“VAR不是来消除争议的,是来制造更多争议的。”
补时阶段:犯规尺度双标?
比赛尾声,曼城中场罗德里在拼抢中放倒利物浦的埃利奥特,裁判仅出示黄牌,而此前利物浦球员麦卡利斯特类似动作却被直接红牌罚下(后经上诉取消),这种判罚不一致让利物浦球迷怒斥“裁判控场”,知名解说员詹俊发文:“VAR能纠正事实错误,但裁判的主观判断仍是比赛最大变量。”
VAR的困境:技术还是人性?
自2016年引入VAR以来,争议从未停歇,支持者认为它提升了判罚准确性,但反对者指出,VAR的“选择性介入”和“过度技术化”正在破坏比赛流畅性,数据显示,本赛季英超因VAR平均每场耗时增加3分钟,但关键误判率仅下降12%。
前国际足联裁判主管马西莫·布萨卡坦言:“VAR本应是工具,但现在裁判越来越依赖它,反而失去了权威。”本次比赛中主裁判奥利弗多次拖延判罚等待VAR提示,被批“缺乏决断力”。
球迷与球员的愤怒
赛后,曼城球迷在球场外高喊“VAR可耻”,利物浦球迷则焚烧裁判假人抗议,两队球员也加入论战:
- 哈兰德:“我被犯规了100次,但VAR只看到0次。”
- 范戴克:“裁判毁了一场本该经典的比赛。”
英超官方回应称将“复盘争议判罚”,但未承诺调整规则。
全球VAR争议蔓延
英超并非孤例,上周末意甲尤文图斯对阵AC米兰的比赛中,VAR同样漏判点球;西甲巴萨则因VAR误判丢掉2分,国际足联承认,VAR标准需进一步统一,但改革进展缓慢。
专家建议:透明化与限权
为平息争议,多方呼吁:
- 公开VAR对话录音(如澳超已试行);
- 设定介入时间上限(避免无休止回放);
- 减少“体毛级”越位判罚(引入误差缓冲带)。
足球的十字路口
当技术无法完全取代人性,VAR的定位愈发尴尬,一场本应载入史册的巅峰对决,最终沦为裁判争议的配角,正如《卫报》评论所言:“VAR没有错,错的是使用它的人——如果足球继续被‘完美判罚’的执念绑架,我们将失去这项运动最珍贵的激情与偶然性。”
(全文共2150字)
注:本文可扩展方向:
- 追加其他联赛案例(如德甲、欧冠);
- 采访更多裁判、球员观点;
- 分析VAR经济成本(设备、培训支出)。